欢迎访问人民品牌网-peoplepinpai.com
滚动新闻:     · 浙江元宇宙产业大会专题:祥龙献瑞,科技领航,上城产业政策引领未来     · 比亚迪30亿教育慈善基金启动,助力中国科教事业发展     · 展领头羊风采 寻真草原味道——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羊业链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东乌草原美食文化北京行     · “匠星筑梦 非遗绽放”: 乡村工匠非遗进校园项目在红河县启动
  1. 首页
  2. 财经动态
  3. 内容

中国经济应对“三重压力”,2022年如何稳中求进

 日期:2021-12-14 人气:120442 责任编辑:何思琦 来源:中国青年报 www.peoplepinpai.com

收割机在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的麦田里收割小麦(6月8日摄)。武纪全/摄(新华社发)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要防止出现合成谬误,不把分兵把关变成只顾自己不及其余,避免局部合理政策叠加后造成负面效应。”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强调,要防止分解谬误,避免把整体任务简单一分了之,更不能层层加码,导致基层难以承受。

  ——————————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经济工作定下的主基调。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同比增长7.9%,三季度同比增长4.9%。这是近20多年来,除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少有的单季度GDP同比增速跌破5%。经济稳增长压力加大,在此背景下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

  “三重压力”该如何应对化解?经济增速承压,2022年的经济预期该如何稳定?来年的经济工作应采取哪些新的方式方法?此次会议给出了答案。

  稳住预期,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

  此次会议上,“稳”是最为突出的关键词,一共出现了25次。“稳”已经连续几年被定为下一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

  12月1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在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努力实现明年经济平稳开局,向好发展。“宏观政策是稳定经济的重要手段,稳健就是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要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操作性、管用性,抵御经济下行压力,使‘六稳’稳得牢、‘六保’保得住。”韩文秀提到,明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财力下沉,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政策要有机结合。

  华夏新供给经济研究院院长贾康认为,在复杂严峻的局面中必须强调稳中求进,必须正视外部和内部不确定性的交织,尤其是要在不确定性中看到确定性,从而稳定预期。

  在12月11日的一场公开论坛上,贾康在线上发表观点称,当前形势下大家对中美两国关系的预期不够稳定,但要看到中美共享同一个全球产业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尽管有极个别政客试图打压,但中美之间不可能完全脱钩。尽管外部环境看似“剑拔弩张”,但实际上中美企业之间并未脱钩。

  贾康举例说,曹德旺等中国企业家准备在美国追加投资,扩大产能,受到了美国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和欢迎;很多美国企业也在中国加大投资,比如特斯拉在上海投资建造规模最大的外资单体工厂,最新款的特斯拉汽车正从上海源源不断地供给全球市场。

  “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美共享一个产业链,生产关系就不会完全脱钩。”贾康强调,有很多来自美国的订单最终还是由中国企业承接,而且中国方面特别强调中美之间要“和平竞争”,更多地强调合作的可能。“我们要在看到不确定性的同时看到确定性,争取在中美之间掌控分歧。”

  给民营企业吃好“定心丸”

  对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出了精准“药方”,包括宏观、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开放、区域等七个方面的政策,并且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五个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初级产品的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碳达峰碳中和。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看来,这五个问题是把理念提高到了从来没有的高度。他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我们一些干部在理解中央提出来的一些政策时,正确认识和把握还不到位?”他认为,是否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五方面,将会成为衡量明年经济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同样在这场论坛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也指出,经济预期的弱化与否跟政策执行有很大关系。过去有些行政力量通过数量控制的方式,过度干预市场正常运转,导致需求收缩、供给调整、预期不稳。“明年要确保让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成为主角,而不是靠行政的干预。可以看到,明年的政策会进入一个新的框架。”

  在张军看来,很多政策在出台时都会辩证地提出双重甚至多重目标,强调“既要、又要”,但在执行层面往往就不够明确,各级政府会揣摩分析哪一个目标更为重要,如果认为环保目标更重要,很可能就会倾向于加大环保力度,甚至损失一些GDP也要保住环保指标。而此次会议释放的信号表明,明年在宏观管理政策上或将实现改变。

  “近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搞‘碳冲锋’,有的搞‘运动式减碳’,这些都不符合党中央的要求。”韩文秀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要充分考虑国内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基本国情,通盘谋划,先立后破,不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要防止出现合成谬误,不把分兵把关变成只顾自己不及其余,避免局部合理政策叠加后造成负面效应。”韩文秀强调,要防止分解谬误,避免把整体任务简单一分了之,更不能层层加码,导致基层难以承受。

  今年以来,社会舆论对共同富裕、防范资本无序扩张、粮食等初级产品供给、碳达峰碳中和等话题的讨论往往陷入一种误区,认为是对企业和经营者不友好。对此,贾康指出,管理部门一定要继续给民营企业吃好“定心丸”,要深刻领会中央纠偏的目的是支持企业创业创新。

  贾康举例称,共同富裕的推进过程必须要有“持久战”思维,要有更合理的配套政策体系,要在直接税改革等方面寻找方案,而不是否定发展的差异性。“决策层也给出了清晰的声音,绝对不是要搞‘杀富济贫’。”他补充说,“稳字当头”的要求之一,是消除市场的种种疑虑,消除一些先富起来的社会成员的恐慌心态,理性引导社会舆论,减少极端化、非理性的观念影响。

  明年经济关键还在就业

  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许多机构都会对下一年经济走势作出预测。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12月6日发布的《经济蓝皮书》中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8%左右的增长;而考虑到全球疫情仍在持续,2022年的GDP增速预计将增长5.3%左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全球经济将在2021年增长5.9%,在2022年增长4.9%;而中国经济2021年将增长8%,2022年增长5.6%,增速依然快于绝大多数经济体。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份至10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33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魏建国认为最为关键的是明年的就业情况。“今年我们的考验过了,明年的就业是个考验。”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告全文只提到3处“就业”,今年则提到了8处: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创业。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再创新高,并且将首次超过千万规模,达到1076万人,对青年就业市场带来挑战。今年以来,一些行业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温、收缩情况,创造和吸收就业的能力有所下降。

  魏建国指出,要应对明年的就业挑战,主要还是要让市场主体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让经济的每一个细胞充满活力,能够吸收就业”。他谈到,目前加工贸易可以帮助农民工群体就业,跨境电商帮助很多大学生就业,一般贸易解决了很多城市人口的就业。“明年在就业方面,服务业能不能有一个惊喜?这是我们很期待的。”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政策已然成为许多政策的“锚点”。12月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认为,要应对“三重压力”,尤其是恢复需求、引导预期,就要让消费发挥基础作用,也就要实现更为稳定的就业。“消费的基础性作用靠什么?稳就业、稳市场主体!”

  在徐洪才看来,只要保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大体一致,就能真正支撑消费恢复和增长。而对于居民收入,此次会议也重点提及收入的三次分配以及共同富裕目标,并且对青年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问题提出要求。“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是要把消费潜力提升起来。”而这些都建立在明年就业更加充分的基础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人民品牌网 www.peoplepinpai.com ),是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权威性、及时性、多样性和评论性为特色,在网民中树立起了“人民媒体、大众网站”的形象。

00

热点聚焦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