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直接从外储的增加中获得利益,却要承担外储增长所带来的通胀压力,面对老百姓的疑惑,外汇局或该给出更为明确、合理的解释
本报记者 李飞
深圳某外贸公司想进行出口业务,如果是在6年前,它将面临其外汇收入可能无法过手的无奈处境。国外进口公司支付的外汇很可能在打到外贸公司的银行账户之后,因为所谓的强制结售汇制度,被账户所在银行将作为国家代理机构强制收回外币,并按相应汇率兑换成本币汇入其户头。同时,银行会将回收到的外汇上交外汇管理局在当地的代理机构,最后上交国家外汇管理局。于是,外管局账户上的国家外汇储备又多了一笔,而人民银行也会印发相应数额的人民币。
这是在外汇结算中常用的“强制结售汇制度”。但据国家外汇管理局7月28日发布的第三期“外汇储备热点问答”,该制度在我国已成为历史。数年来,外汇局不断放宽企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开户条件,提高账户限额,并于今年1月,允许企业出口收入存放境外。从强制结售汇制度,到鼓励外汇境外直接使用,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外汇储备的态度正进行着180度的转变。
然而在近日外汇局连续发布的三期“外汇储备热点问答”中,涉及“外汇储备是否老百姓的‘血汗钱’”,“‘藏汇于民’为何难以实现”等外汇热点问题时,部分问题的解答仍引起了百姓热议。
外汇储备是否老百姓的"血汗钱"
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储备热点问答(二)”中,外汇局对“我国外汇储备是老百姓的‘血汗钱’”的观点评论道:“在人民银行买入外汇的时候,已经向原外汇持有人支付了相应的人民币。”换句话说,外汇储备形成过程中,企业和个人是将外汇卖给了国家,并获得了等值人民币。而这些交易都是出于等价和自愿的原则,企业和个人在外汇和人民币兑换时已经实现了经济利益。
该观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博客,微博)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GDP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出口产品价值与进口产品价值的差额)三部分构成,前两部分的产出的确用于国内,其成果确实被广大群众分享到了。而净出口部分输出境外,其成果(输出的产品)被国外享用而非被本国公众分享,交易所得的外汇却被兑换进央行形成外汇储备。由此看来外汇储备是中国经济增长成果中未被国内公众分享到的那一部分,也是社会公众的共同财富。因此,说它是人民的“血汗钱”也并不为过。
由于中国出口的非理性增长往往是建立在廉价资源、廉价土地和环境污染的代价基础上的,因此,国家巨额外汇储备实际上不仅包含了企业或个人实实在在的商品、能源、资源的代价,还包含了隐性的环境代价。甚至可能意味着我们后代的生产生活成本将大幅度提高。这难免让民众对“企业和个人在外汇和人民币兑换时已经实现了经济利益”的观点产生异议。
“但是百姓往往把国家外汇储备当成国家的领土、领空一样来判断,这样的理解也有些片面。”共赢经济研究所所长马国书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
我国外汇储备是由人民银行通过投放基础货币(人民币)在外汇市场购汇形成的,外汇储备增加的必然也会导致货币的增发。这是让民众质疑自己的“血汗钱”被蒸发的关键原因。对此,马国书认为:“我国这种因为外汇储备增加而被动发行的流动性的确远远超出一个国家在封闭体条件下,按GDP增长所要求的增加发行量。但同时,央行也会通过发行央票等方式,保障经济体的运行,吸取在提取外汇的过程中,超额的流动性。这种措施在贸易顺差国普遍存在。”
藏汇于民为何难以实现
据统计,2005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为7109.73亿美元,而截至2011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31974.91亿美元,粗略估算,汇改6年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了3.5倍,远远高于GDP增速,而且近年来更是以“加速度”在上升。
面对增长如此之快的外汇储备,我们不禁要问,外汇储备难道越多越好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对《法治周末》记者说:“外储是流动性资产,主要是满足交易和预防性需求,相当于个人的现金资产。如果一个人以现金形式持有所有财富,甚至负债持有现金资产,这种行为合适吗?”
因此,我国多次提出鼓励“藏汇于民”,但至今仍难以实现。对此,国家外汇局回应称,由于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国内外汇差利差等因素,目前,企业和个人结汇意愿较为强烈,普遍不愿意持有和保留外汇。也就是说,目前“藏汇于民”的障碍不在于政策,而在于涉汇主体的持汇意愿。
然而,有深圳外贸从业人士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当年因为‘强制结售汇’制度,外汇想留的时候不能留。现在由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就算国家鼓励持汇,外贸商也很少会再去大量持有外汇了。”
持有该看法的民众不在少数。对此,马国书表示:“虽然国家已经停止实施‘强制结售汇’措施,经常项目也已实现完全可兑换,但想要让美元等外币在本国成为流通货币,是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制度都不会允许的。因此,百姓希望通过持汇进行日常交易并不现实,‘藏汇于民’无法简单通过居民兑换实现。”
那么,是否可以将外汇直接用于成立类似主权养老基金之类的基金,从而“用汇于民”?外管局表示,外汇储备不同于财政盈余资金,是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购汇形成,购汇所使用的本币资金直接来源于中央银行的负债,反映为中央银行负债的增加,因此外汇储备直接体现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与相应的央行负债对应。免费使用外汇储备,性质上相当于中央银行随意印钞票,无节制地扩大货币发行,会造成通货膨胀等严重后果。
外汇储备撇不开通胀
面对目前高企的外汇储备,有媒体报道称“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我国需要的合理水平”,对此,外汇局表示一国持有多少外汇储备算是合理水平,国际和国内都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对于确保国际清偿能力、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等具有重大的意义。
但丁志杰在其微博中表示:“发展中国家只是蓄水池而已,等中心国家经济好转或者政策变化,资本流动逆转的风险很大。3万亿外储无疑会起到防护屏障的作用,但是成本也太高了点,就像一个人为防范10年一次的巨灾,常年囤积一大堆粮食一样,有些不可思议。”
而这样做的后果,很可能推高通胀预期。
虽然外汇局一再强调,当前我国物价水平上涨受多种因素影响,外汇储备的增长不是直接原因,更非主要原因,但并不能完全令舆论信服。
“近年来,央行已多次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进行对冲操作来回收外汇占款所投放的流动性,但毕竟是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能否对冲干净仍是一个问题。实际上,央行收回人民币之后,即便数量上一样,货币的功能用途和流通速度也有可能不尽相同。因此,不能说外汇储备和通胀完全没有关系。”郭田勇说。
随着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外汇占款投放量的不断加大,通胀预期必然存在。“央行拥有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肯定是有代价的,也无疑会影响到通货膨胀。但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国际货币收支平衡体系。事实上,在国际收支中,不平衡才是常态。如何从国际收支平衡向国际收支不平衡体系转变才是解决现存金融问题的关键。否则,任何由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都将被百姓所承担。”马国书表示。
人民品牌网( www.peoplepinpai.com ),是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权威性、及时性、多样性和评论性为特色,在网民中树立起了“人民媒体、大众网站”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