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弹指一挥间。作为北京市与北京师范大学在“创新体制,整合资源”的思路下,共同创办的新型研究机构,首批“首都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中唯一一家文化特色类智库,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成立十年以来,围绕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指标评测、文化要素供给、文化消费需求、文明秩序塑造、文博资源活化,文化政策评估等开展持续研究,总结北京文化创新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为更好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研究,8月20日,以“2012-2022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热点观察”为主题的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论坛暨首都文创院成立十周年论坛在云端成功召开。来自文化领域、城市发展领域和行业内的多位著名专家、学者、知名人士齐聚一堂,围绕2012年至2022年十年来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工作的经验与成果,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热点,全方位、多角度总结新时代背景下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的经验,展望新时代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未来趋势。论坛上,嘉宾们答疑解惑、视野开阔、观点鲜明,既有对于研究院十年来的深情回眸,也有对于未来的诚恳激励。
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承办。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主任张淼,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周作宇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开幕式由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杨越明教授主持。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主任张淼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周作宇致辞
十年历程回顾:《2012-2022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热点观察》主报告重磅发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北京作为我国首都,在首都建设高质量的全国文化中心,对外展示国家文明形象,对内增强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新的时代背景、新的国际环境对于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年来,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成立聚焦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时代课题用心深耕,全院科研人员坚守使命定位、攻坚克难、勇于探索,开展了系列学术研究、智库咨询和文化传播工作,系统地厘清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文化资源优势,总结出近年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热点。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于丹教授在论坛现场重磅发布科研团队十年来的研究成果——《2012-2022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热点观察》主旨报告。
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于丹教授
发布《2012-2022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热点观察》主旨报告
于丹回顾了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于2012年6月成立至今十年间的历程。 研究院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北京市的发展变化。作为首批“首都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中唯一一家文化特色类智库,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持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围绕“如何做好北京文化”这篇大文章,在北京文化领域、教育领域持续发力。保持着对于时政要事的敏锐度,主动承担国家与首都文化领域重大任务与紧急任务。开展了大量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确保建议有针对性且具可操作性,不断拓展在国家及首都文化发展战略层面的智库话语权、影响力。
于丹从十大关键词出发介绍了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研究院科研团队从民众、国家、国际等维度详细阐述全国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强调北京市应发挥城市文化的保护、创新、驱动、引领、辐射、带动、交流、集聚、展示等功能。
在激活文化空间方面,研究院科研团队关注实体书店的生存状况,提出博物馆集聚效应、馆校合作等建议打造博物馆之城,积极引导文化园区优化升级。致力于协助北京市整合物理空间与精神文化空间,增强市民的城市归属感。
在活化遗产资源和助力城市更新方面,围绕北京中轴线申遗、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特色打造、三个文化带建设等命题创新提出了“保育”概念。助力历史文化精华区腾退疏解,充分发挥会馆等特殊历史文化建筑的作用,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又要活化利用。
在优化城市形象方面,研究院科研团队针对中国老百姓和在京外国人眼中的北京文化形象展开了调研,牢牢把握住大众文化偏好的风向标,建议在进行城市形象传播时,注重民间外交策略,通过柔性传播讲好北京故事。
在推进文旅融合方面,研究院科研团队提议打造精品民宿集群带动周边文化活力,并建设文旅融合智慧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促进文旅融合,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在加强产业扶持方面,研究院科研团队针对疫情期间文化企业的痛点和需求进行调研,对比兄弟省市文化产业政策,评估文化金融等政策实施效果,为科学决策提供建议和数据。
在激活文化消费方面,研究院科研团队多年来持续评估惠民文化消费季数据,为降低文化消费门槛、供给侧改革提出大量建议,同时关注文博文创发展中原创力不足、资金和管理机制束缚等难点,从政策和受众需求出发提供建议。
在数字科技赋能方面,研究院科研团队追踪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取得的业绩,关注VR/AR/MR企业集群、人工智能企业集群和数字媒体企业集群在文化产业中发挥的作用,定期提出促进北京市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等建议。
在发展文化教育方面,研究院科研团队立足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的领先优势,关注当代中国伦理文明与家教家风重建、家长角色意识与亲子行为、“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情况等问题,尝试以教育问题引领家庭伦理文明重构。
北京在文化资源上,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本土的还是国际的,都具有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面对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大命题,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一直将“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所有研究项目的出发点,深挖、保护、展示文化资源,以创新形式激发价值增量,在各位专家、各级部门助力下让文化成为推动北京城市发展的强大引擎。
凝聚智慧,焕发“京”彩:主旨发言携手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国内文化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首都城市精神与文化价值观塑造”“认真贯彻落实《“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努力实现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大家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的社会共创”“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迭代与创意城市发展机遇”“从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看如何做好中国城市传播?”“短视频时代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旅游中的文化消费:现状与趋势”“乡村振兴进程中文化产业特派员的工作机制”等问题展开主旨发言。
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范玉刚发言
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范玉刚从“新时代”“首都城市精神”与“文化价值观塑造”三个关键词出发,阐述了命题的现实维度和前瞻性,城市文明典范自2019年被提出后,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指向。范玉刚认为新时代北京的目标是塑造“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文明典范,应从中国国情、北京市情、历史传统出发,在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国家文化主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世界城市文明互鉴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保障市民文化权益等方面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梅松发言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梅松解读了不久前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针对文件中健全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立高标准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等要求,梅松提出北京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意城市,就要抓赋能,抓住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契机,加快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强主体,着力培养文化龙头企业,扶植、引导中小微文化企业;促消费,抓住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机遇,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空间,推动城市更新与文化功能有机融合,打造城市有机更新全国样板;优政策,进一步通过政策更新,激发文化创新创造创意活力。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张宝秀发言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张宝秀动态更新了北京主要历史文化资源的基本信息,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搭建基础数据库,梳理了新时代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规划与政策法规,认为北京市系统地将历史文化资源和活化利用纳入到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工作,贯彻了整体性、系统性的保护理念,运用世界遗产的观念,开展了大量保护性规划和实践。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已经形成了体系,做到了长期有规划、中期有行动计划、年度有折子工程,以及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三条文化带、首钢等工业遗产转化、老城区文化微空间营造等重点项目。同时,张宝秀提出依托北京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统筹建设首都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议,以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更好地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带动作用。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设计所副所长赵幸发言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设计所副所长赵幸以菊儿胡同活动用房改造、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等为例,讲述了在空间项目改造中引入公众参与的成功经验。项目以居民共识奠定了名城保护和街区更新的基础,以口述史、老照片等形式唤起居民的共同回忆,激发共同保护意识。赵幸还介绍了由西城区发起的“四名汇智”计划,“四名汇智”将政府、公众与企业联系在一起,开办了600多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活动,受众超过10万人,为社会力量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平台。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魏鹏举发言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魏鹏举引用迈克尔·波特对于国家竞争力发展四个阶段的定义,详细解释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回顾了近十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结合数据说明文化产业正从波动很大的高速度发展,逐渐向着匀速高质量发展转型,其中文化新业态、数字化特征显著,这背后离不开政策大力支持和推动。同时,总结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文化地产、粉丝经济、资本市场和明星效应、科技融合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结合《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指出文化产业发展目前最大的短板是创新与人才。魏鹏举认为迈入全新的数字时代,数字经济是我国文化领域实现赶超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由此提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点展望:首先是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结合数字藏品说明了金融化、资产化发展方向的可能性,同时提出反思警惕过度金融化。其次是文化经济的数字化,在实现文化经济的整体数字化基础上,打通国内数字文化市场和国际数字文化贸易,实现真正的双循环,或许是在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破除贸易壁垒的有效方式。最后是数字经济的文化化,以近两年大热的元宇宙概念为例,如何完善数字技术的规则和伦理,也是文化领域需要考量的重要问题。
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京成发言
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京成认为文化与科技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是创意城市发展中的核心动能。张京成明确了创意城市的概念以及从创意人才、创意思维、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到创意城市的过程。截止2021年底,中国公有16座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创意之都,进入联合创意城市网络。技术进步是推动创意城市发展原动力。数字技术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文化活动让城市异彩纷呈,生态更加多元。通过产业升级和数字技术赋能,开发文化资源、集聚创意人才,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城市功能的优化和品质的提升,将会形成和谐宜居、开放包容、魅力多元、活力四射的创意城市,使人民生活充满活力和美感。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国际传播策略与效果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敏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国际传播策略与效果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敏结合《2021年中国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报告》指出中国城市海外传播力两节分化现象明显、头部效应突出、整体影响力不强、形式较为单一、内容相对同质化等问题。结合城市传播学、人格化传播、环境心理学等多学科提出SIPS模式这一社交媒体时代的沟通模式,为提升中国城市海外传播力提出“以国为本,引发共情”:立足自身文化坐标,设置不同国别传播;“政府搭台,民众唱戏”:利用全民视角带动差异化城市形象价值确认;“互动为王,沉浸参与”:通过选取共有的公共符号,最大限度减少文化折扣;“拓展渠道,构建阵地”:充分利用TikTok的成长性建构我国海外传播力的新阵地等四点建议,真实、全面、立体地展现中国城市的千城千面。
巨量引擎商业分析总监罗丹发言
巨量引擎商业分析总监罗丹结合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的相关研究数据说明短视频开启了城市双向营销的新模式,在抖音上基于城市特质的短视频播放量不断上涨,持续受到用户追捧,而文化魅力在用户偏好中占比最高。短视频引发了线上线下的打卡行为,全面激发了城市活力。罗丹还以北京为例,对抖音中打卡北京的用户的性别、年龄、地区、时间、消费偏好等数据进行剖析,为城市传播与发展提供数据上的支持。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传播形式,更新了城市形象的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样态。城市形象宣传的宏大话语,变成了社会传播的个体话语,全方位地展现了城市特质。城市形象鲜活起来,变得更加真实、更具温度、更有号召力。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唐晓云发言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唐晓云认为旅游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场文化消费活动,自始至终都具有文化属性。结合数据观察当前大众旅游消费呈现“大基数、稳增长、低消费”特征。旅游消费的时间、空间关系不均衡性突出。旅游消费呈现休闲化、日常化、个性化的趋势,文化消费成为旅游消费的主要增长点。而在城市旅游的文化消费中,呈现出民众参与文化活动意愿高,节假日文化休闲活动明显增多,游客偏爱参观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看电影等文化消费,90后,00后成为了城市旅游中文化消费的中坚力量,游客文化消费对于旅游消费形成有力支撑,发展型消费特征明显,文化消费进一步移动化,未来时尚、科技趋势明显等特点,但同时配套不足、时间不够、场地缺失、创新性低等文化消费热点依旧突出。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向勇发言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向勇介绍了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认为在乡村振兴中,文化乡建占据重要地位,而人才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根本,文化产业特派员作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专门人才,要起到文化陪伴者、创意赋能者、产业共生者的作用。并介绍了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村文化创意分会这一推动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工作平台,以及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实施现状。向勇希望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通过招引优质人才返乡入乡,深度挖掘、培育本土乡创人才,助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十年往昔,踏梦而来。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紧密结合国家建设和时代发展,扎根文化强国战略,围绕文化领域的焦点议题开展系列学术研究、智库咨询和文化传播工作,推动文化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工作。十年节点,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推开了一扇面向无限风光的新的大门,未来全体科研人员也将团结一致、坚定信念,向着更高的起点,更大的格局,更新的浪潮步履不停、砥砺前行。
人民品牌网( www.peoplepinpai.com ),是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权威性、及时性、多样性和评论性为特色,在网民中树立起了“人民媒体、大众网站”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