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人民币业务这几年的发展情况,已很好地体现了我们的初衷,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下,企业提出来,希望使用人民币做跨境交易的结算。为了适应这种市场需求,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人民银行、商务部等各个相关部委出台政策的节奏,只要是市场有需求我们就开始研究,开始出台相关政策。从2009年7月份开始,我们首先开展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是比较小的,一开始只有365家企业才可以做。很快企业需求就进一步反映上来,因为人民银行会同其他五个部委研究扩大试点。大家也看到了,2010年6月之后,到2011年8月份扩大到全部31个地区,这是境内,境外地域都没有限制。而且进口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还有其他金融项目也没有企业的限制。到今天,实际上在贸易结算这块,出口的货物贸易结算还有企业名单的管理,对这项政策我们也在研究,和商务部、税总、海关总署等部门我们在一起研究,看看怎么样进一步完善一下,这是贸易结算方面的政策。
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是双向的。从2011年人民银行的一号公告开始,我们发布了境外人民币结算管理办法,允许境内机构使用人民币到境外投资。同时我们也明确了,境内的银行可以给境内机构在境外投资的企业或项目提供人民币贷款,而且没有事前的管理。这项贷款在2011年1月份我们就可以做,当然后续我们还出台了有关的指导意见,这个指导意见是一些操作性东西,这是人民币的ODI。10月13日,人民银行和商务部同时在互联网网站上公布了两个文件,宣布了允许境外投资者使用人民币到境内投资,而且同时也明确规定,外部投资企业可以从境外的股东或者关联企业,或者是境外的金融机构来借人民币。这项政策,实际上我们也了解到,企业和银行还是比较欢迎的。这是从职业投资角度。
我们从服务实体经济,或者说金融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的角度,贸易和投资,这个政策基本上框架已经建立。同时为了把人民币业务真正发挥对企业,对我们银行实实在在的好处,我们也陆续出台了一些配套政策。比如说,我们在2010年8月份同时又出台了两个政策,一个是允许境外央行、货币当局、境外清算行和参加行,使用人民币到债券市场投资,这项工作也一直在稳步推进之中。我们还公布了境外机构在境内银行开立人民币结算办法,允许境外机构如果通过我们境内企业做贸易也好,做投资也好,获得的人民币可以在境内银行存款。这是2010年8月份已经出台的政策。再有,比如对融资方面,在贸易融资领域,实际上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人民币的贸易融资,为了配合贸易结算,人民币的贸易融资实际上双向都没有任何限制。而且我们六部委共同发布的办法也明确,贸易上人民币对外负债不纳入现行的外汇外债管理的,也就是说,既没有事前的准入审核,也没有固定的管理。同时为了支持我们境内银行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也明确我们在2011年6月份的时候,我们人民银行也明确,境内银行对外提供的人民币包涵不实行规模管理,不纳入现行的外汇外贷管理。这也都是为了解决银行给企业更好地提供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需求,这是相应的配套政策。
还有一个角度,人民银行经国务院批准,到目前已经有14个国家央行签了超过1.3万亿人民币互换。人民银行还跟一些国家央行签了一些本币的结算协定,这个本币结算协定其实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人民银行就签署了第一个边境地区边贸的本币结算协定。到现在实际上已经不限于边境地区了,在2010年的时候,我们第一个签的是非比邻国家的一般贸易本币结算协定,是和白俄罗斯央行签署的。之后我们又和俄罗斯央行修改了已经签订的边贸结算协定,扩大到一般贸易结算领域。这些工作实际上一开始互换的初衷,慢慢到现在已经转了,也都在探索,这种互换资本能不能用于支持这种双边贸易或者直接投资的需求。
从这些政策来看,实际上我们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或者是按照“十二五”规划所说的,要扩大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从这些政策层面来看,实际上我们理解,紧紧地扣住了服务实体经济这么一个基本出发点。其他一些配套政策,我们理解当然不限于贸易领域,有一些资本项下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出台还是为了使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人民币结算更好地做,更好地提升我们境外贸易伙伴接受使用人民币的意愿,从这些角度来开展工作。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展望2012年人民币跨境业务还会有什么样的一些政策层面的进展。实际上,这跟大形势也是相符合的,现在中央定调叫稳中求进。在人民币这块,一些框架性的东西已经基本建立,2012年我想我们这块也是一个稳中求进的局面。稳中求进,以稳为主,可能我们要把一些现在出台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让企业、让银行,体会到我们这些市场化的管理政策,这些便利程度真正转化为一些,不管是商务部还是海关总署公布的对外贸易数据,这些才能真正实现我们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目标。(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处长王佐罡)
人民品牌网( www.peoplepinpai.com ),是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权威性、及时性、多样性和评论性为特色,在网民中树立起了“人民媒体、大众网站”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