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炳胜:立志柳海舞雄风
??山东省临沂金柳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邱炳胜创业纪实
■ 英其志 陈奎成
邱炳胜,临沂金柳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临沂市编织协会副会长,临沭县编织协会会长,临沭县工商联合会副会长, 临沂市人大代表,临沭县人大代表。
坚强而自信的他自小就树立了干一番事业的远大理想。为实现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1976年2月,邱炳胜毅然报名参军。5年的军旅生涯,造就了他敢闯敢干的气质。邱炳胜从小生长在农村,退役后回家务农,对他来说一切都很自然。然而,骨子里那份“不安分”却时时激促着他。回家还不到1个月,他向家人要了100元钱,又向战友和朋友借了100元钱做本钱,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当起了小商贩。春夏季,他骑着自行车到各乡镇“赶四集”卖凉席;秋季,他到淮阴、杭州、上海、镇江等南方销苹果;冬季,他又骑自行车到市场上销售锅盖。一年四季变换不同的生意,一干就是3年,他的钱包也渐渐鼓了起来。但是当看到周围的群众依然贫穷,他开始思考,什么生意才能带动大家一同来致富呢?
踏平荆棘是大道
机会终于来了。1984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柳编产品成了国际市场上紧俏的商品。临沭杞柳的种植及编织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且很多村民熟练掌握杞柳编织工艺,邱炳胜意识到,柳编加工不仅是一个长年可做的生意,还能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同时,将柳条加工后销售这不但是短平快的项目,也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好项目。邱炳胜看准了柳编行业将是一个前途无限的行业。
1985年春天,他邀请了两个合伙人一起骑自行车到江苏省赣榆县的一家工艺美术公司索要加工订单。连续跑了6趟,最终,那家公司的领导被这个山东硬汉子的执着所感动,同年6月,这家公司给了他一个货号的订单,共3000只小筐的合同。邱炳胜领到样品后便开始发动各家各户进行加工。但是由于第一次做,没有加工经验,为保证产品质量,邱炳胜专门聘请了那公司的技术员上门指导。经过加班加点的努力,第一批货终于按时按质完成了。虽然第一次赔了1000多元,但同时,邱炳胜也取得了那家公司的完全信任。完成第一笔柳编生意后,邱炳胜开始积极查找原因、吸取教训,努力提高编织质量、增加花色品种,生产加工出的产品也越来越精致美观,品种也越来越多。就这样,订单飞传,柳篮的销量逐日上涨,生产规模也逐步扩大,邱炳胜体验到了做柳编的乐趣。他一再说,“只要好好做,不怕没有生意做。”
1994年,邱炳胜不满足于现状,用自己多年积累的100万元资金,购置3亩土地, 注册资金20万元,成立了临沭县青云工艺品厂。当年,其产品销售收入就超过100万元,出口供货值超过10万美元,为当地农民提供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10年来,邱炳胜的工厂帮助当地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带动农民走上了小康之路。
抢抓机遇 创新产品
为使“柳筐”能直接走出国门,邱炳胜细心观察,处处留意,一直在寻找机会。他希望能亲眼看到自己的产品在广交会上展览并且被外商青睐。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秋,江苏省工艺集团为扩大出口,要求工厂参加广交会,并同意他的产品参展。此后,邱炳胜在江苏省工艺集团的支持下连续参加了4年的广交会。这4年中,他学会了怎样做出口生意,学会了怎样与外国人打交道,结交了一大批外国客户和朋友,工厂的产品出口供货值也达到了数百万元。
199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企业也可以报批企业自营出口权。为办理企业自营出口权,邱炳胜又投资200多万元把厂房面积扩大了6倍, 成立了临沭县青云工艺品有限公司,并亲自到国家外经贸部办理了企业自营进出口权。1998年秋季,他第一次以自己公司的名义参加了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为了解国际市场产品需求,邱炳胜先后到日本、意大利、法国、奥地利、德国等国家进行考察。根据国外客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其公司开发了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等系列产品;根据国外客户的用途开发了宠物篮系列、花园系列、家具储物系列产品;根据原材料的性能开发了布柳、草柳、木柳、铁柳、柳木家具等系列产品。该公司生产的产品目前共12大门类1万多个品种,这些产品的开发和创新,花色品种的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国际市场的开拓。
如今,临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柳编产业基地,有“中国柳编之都”、“中国杞柳之乡”、“全国杞柳基地县”、“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杞柳之乡”等美称。2007年,金柳工艺品有限公司被山东省文化厅评选为“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临沭县委、县政府则授予其 “临沭县功勋企业”称号;2008年,又被山东省轻工业办公室评为“山东省条柳编制品产业基地”,临沂市委、市政府授予其“市工商联系统优秀会员企业”、“先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
新行程新起点,在带领临沭柳编行业不断发展,向更大更高的目标前进的道路上,邱炳胜还在努力寻找着更多更好的机会……
人民品牌网( www.peoplepinpai.com ),是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权威性、及时性、多样性和评论性为特色,在网民中树立起了“人民媒体、大众网站”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