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魏建玲 熊向南
甲型H1N1流感爆发后,山东省医药集团有限公司、鲁药集团有限公司按照省内有关部门要求,着手进行相关药品的储备。然而,需要储备的5000份达菲和1.5万个符合国际卫生标准的口罩,调遍全省,却一份达菲也没有,口罩费劲周折才凑够1万个。
这让山东省医药集团总经理、鲁药集团董事长史中溪感到担心更感到责任。他呼吁:要尽快健全和完善省级医药储备体系。“通常在灾难发生后,灾区最需要的是药品和医疗器械,其次才是水、食物和衣物等。”
去年“5?12”大地震期间,国家紧急从药企和各地医药储备中调集药品,一些药企日夜加班,连制造清凉油的药企也开足马力24小时不停生产。据了解,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就建立了国家医药储备制度,上世纪90年代又将储备制度分成中央和地方两级,但没有相关部门具体负责药品的储备,“5?12”大地震时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临时承担紧急调拨各地药品到灾区的任务,而“非典”期间的药品储备则由卫生部负责。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应急预案制度,粮食、石油、食用油等都有战略储备体系,而同样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和国家安全稳定的医药储备机制却一直没有健全和完善。史中溪认为,各种未知的疾病和自然灾害都在提醒我们需要尽快地健全和完善医药储备机制。
事实上,储备相关药品对药企并非“赔本生意”。“非典”期间,山东的医药企业因为储备了相当数量的金银花、板蓝根、大青叶,既缓解了当时这些药品的短缺,也因此而获利。问题的关键在于:应当建立一套药品采购、储备、循环、监管的制度,保证医药储备机制的正常运转,更好地发挥应急功能。
史中溪建议:由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建立起专门的药品储备机构或明确相应的责任单位;资金方面可采用政府、社会保险、民间共同出资的方式,按每人每年1元,连续3至5年就足以储备相应的应急药品及医疗器械;根据相关部门制定的应对不同灾害如防洪、交通事故、煤矿安全事故、地震、海啸和重大疫情的需要,确定储备的药品目录;选择达到相关仓储规模条件和采购配送能力的大型医药企业,利用企业的运作实现储备药品的有效存储和循环、保值,使药品在失效前及时周转流通并补充新的货源,防止储备药品的失效和作废;采用大集中、小分散的储备方式,建立省级药品储备中心,各市有重点地建立分储备中心,使其具有粮食、石油等战略物资相同的社会公益性。
史中溪表示,“建立医药储备,只需要政府出政策、投资金、明主体、编目录,剩下的工作则可以由医药集团、企业全部承担。”
人民品牌网( www.peoplepinpai.com ),是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权威性、及时性、多样性和评论性为特色,在网民中树立起了“人民媒体、大众网站”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