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孙吉光
中国自行车产业大而不强,结症在哪里?怎样才能抓住新一轮能源机构调整、消费升级的契机?
如何使自行车产业从传统走向创意?面对记者诸多问题,中国国际自行车展览会组委会秘书长霍晓云给出了答案。
创意与商业对接
记者:此次展会上许多海外参展商,展示了专业赛车、折叠自行车,以及昂贵的“天价”自行车,令广大“车迷”大开眼界。相比较而言,国内厂家的展品与之存在一定差距,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霍晓云:首先,这个差距是客观的。在发展中国家,自行车主要作为代步工具,而在欧美国家,自行车主要是运动、休闲产品。市场定位不同,消费层次也不同。其次,我们应该看到,海外知名品牌在研发、设计、工艺、理念等方面确实处于领先地位,包括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再次,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到,随着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能源利用的转变,生活方式的改变,自行车产业的升级换代是必然趋势,我们将大有可为。
如何才能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现在,自行车行业不仅仅是加工、制造行业,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自行车行业已成为具有很高创意的高技术、高知识含量行业。
“首届中国国际自行车设计大赛”就是我们大胆探索的一条创意之路。这个赛事从去年开始,将持续3年,分为“设计??模型??产品”三步走,以引导创意设计与商业化的对接。
小车大思路
记者:企业对设计大赛的成果是否认可?设计转化为商品仍有众多技术乃至市场难题,这方面怎么解决?
霍晓云:这是一个自行车产业自身升级的问题,国内自行车厂家普遍在生产方面投入较大,设计、研发、售后方面投入较小。个别厂家甚至没有设计人员,而采用模仿畅销产品的方法来维持运转。
在倡导知识产权保护的今天这条路子逐渐走不通了。任何一家有生命力的企业必须具备创造性,而这种创造性绝不局限于自行车本身,而是涵盖了以全球经济为背景的理念、设计、工艺、售后服务等全方位的创新。自行车产业未来的发展,将是社会、艺术、文化、技术和资本的高度融合。
此次,上海永久自行车有限公司带来了先进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让人眼前一亮。你只需要使用“公交一卡通”,就可以在无人值守的租赁处,租到自行车。这种自行车租赁解决方案无疑是一种行业革命,同时也拥有巨大的市场,它把自行车纳入到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公众使用,随用随借,让便捷的自行车为市民解决最后一公里交通的问题。这是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理念,也代表了未来城市自行车的发展方向。
推出创意人才
记者:自行车仍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影响和决定企业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霍晓云:人才、科技和品牌,形成了当今自行车企业的主要竞争力。中国国际自行车展也在推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持续不懈地探索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新举措。创意设计赛的开辟就是个非常好的尝试,是中国自行车行业集合创意力、设计力和关联资源而进行的创新活动,更重要的是推动设计与产业实现对接,培养和造就自行车创意设计人才,使新老设计人才借力把创意概念化为巨大生产力。
由中国自行车协会、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主办,上海创意产业中心协办的“2009大学生自行车创新设计大赛”,也是实现自行车设计与产业的对接、培养和造就自行车工业设计人才的举措。
“国际自行车品牌设计公司展”的进行,也为现有品牌公司的人才搭建了横向交流的平台,有益于公众对品牌企业的深度认知。
目前,中国国际自行车展已经形成了创意、资本、营销、渠道、服务多方面的构架和引导,形式越来越专业,形态越来越完整,发挥了展会在国际经贸交流的重要作用,推动了国际自行车产业与关联产业的深层次发展。
人民品牌网( www.peoplepinpai.com ),是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权威性、及时性、多样性和评论性为特色,在网民中树立起了“人民媒体、大众网站”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