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吉光
从总理的回答中,不难看出震区重建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灾区重建带来了巨大的投资需求,与拉动内需、灾区经济发展之间形成了互动。借此之势,灾后重建也应当成为新一轮发展再起步的机遇。关注灾后重建,如何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现绿色环保与生态和谐,成为当下思考热点。
日前,由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新闻中国??5?12灾后重建”主题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以“关注科学重建 聚焦灾区家园”为主题。论坛上,北京红十字基金会“5?12生态居民援建项目”正式启动。
灾区重建之路漫漫,预计耗时8年,至少3亿平方米住房要重建,相当于建几个新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长期工作。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王素英在论坛上倡议,社会慈善机构曾经为抗震救灾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灾后重建,需要让公益组织慈善力量发挥更大作用,不但要提供资金,还可以加强技术指导和专业支持方面的力度,实现科学重建。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所长助理、博士生导师荆林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震区重建,保障民生是前提,发展经济是后盾,这两方面都需要资金投入。我们现在对重大项目的监督管理办法与配套措施已经足够多了,关键在于如何执行监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保持重大项目的透明性,杜绝贪污腐败,防止‘豆腐渣工程’。”
当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涌向灾区时,重建的规划指导不可或缺。以临时住宅为过渡,进行新城选址和整体规划重建,迥异的地理环境,相应需要多样的的建设方式和建筑样式,要从自然风险方面考虑,也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初步估算,震区重建投资方面总的需求约为一万亿元人民币,确定的震后重建专项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农村建设规划、城乡住房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生产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市场服务体系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生态消除规划和土地规划等十个方面。其中,中央财政设立的国家级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占30%。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项目合作部部长杨文介绍了灾后重建项目的实施办法,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探索首次以公益项目公开招标的方式,探索与其他民间公益组织和专业公益服务机构的合作模式,共同实施灾后重建项目。与会的社会公益机构人士表示,随着灾区全面重建工作的开展,如何科学规划和重建灾区或将成为今年两会重要议题。
人民品牌网( www.peoplepinpai.com ),是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权威性、及时性、多样性和评论性为特色,在网民中树立起了“人民媒体、大众网站”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