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20日起,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是今年以来我国金融领域推出的最为重大的改革举措。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此次利率市场化的意义。市场人士分析指出,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长远看将对民营企业发展形成利好。
利率市场化改革长期利好民营经济。
此次贷款利率放开后,金融机构与客户自主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这一方面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自主定价能力,转变经营模式,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居民的金融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为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留出更大的空间,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
“央行放开贷款利率,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竞争机制,将进一步有利于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获得有效融资,对民营经济长远发展形成利好。”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分析师李建军表示。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改革利好中小企业的理由是长期性的??随着有足够存款的大银行降低利率、服务大型企业,中小银行就将着眼于中小企业、进行差异化竞争。但在贷款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贷款在流入实体经济时很可能出现大企业信贷成本越来越低,反向推高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来自农业银行的相关分析人士表示,目前银行贷款利率短期不会产生明显变化,因此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短期内出现明显下滑的可能性不太大。但从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逐步实现后,竞争格局形成,利率水平将成下行趋势。未来,中小企业是否会从金融改革中真正受益,还要看实际利率水平,还有待时间检验。
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明显。
关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缘何业界如此关注小微企业融资?恐怕其原因还当归结于目前中小企业融资状况不容乐观的事实。
在近日由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主办的“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座谈会”上,来自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界的多位专家均表示,当前仍需正视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局和发展困境。
“目前,我国小微企业面临诸多发展压力和挑战,集中体现为融资困局和发展困境。融资困局主要表现为融资难、融资贵。经粗略测算,目前中小企业贷款成本比大企业平均高出6至8个百分点。”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杨洁在会上表示,相比中小企业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它所获得的金融资源明显不匹配。
有专家介绍,今年以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今年一季度,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中只有40%左右的企业可以从银行获得部分或者是全部贷款,很多企业主要还是依赖于民间借贷。
对于小微企业陷入融资困局和发展困境的原因,与会的金融业专家纷纷发表了看法。“现行的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主要面向大规模企业,中小企业因为规模小、抵押物不够,很难从正规银行获得信贷资金。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占据了较多的生产要素,控制力和影响力比较强,这也对小微企业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挤压。”来自某商业银行的业内人士指出。
此外,与会专家还表示,近两年来银行业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加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金融领域的信用风险加速暴露,流动性风险上升,且暴露的金融风险往往又集中在中小企业中,在利润和风险的双重约束下,不少商业银行很难选择中小企业作为主要信贷对象。
以改革破解融资困局。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未来,只有继续通过深化改革来破解这一困局。
专家建议,要继续减少投资行政审批事项,通过继续简政放权来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方面,要进一步整合金融资源。银监会小企业金融服务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建议,可引导商业银行根据小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特点,由单纯提供融资服务转向提供集融资、结算、理财、咨询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来自商业银行的专家建议,可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科技型、创新型、创业型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通过这些措施降低其融资成本,提高贷款覆盖面。
金融市场建设方面,专家表示,要加快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版、创业板的制度安排,将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扩大到全国,加快场外交易市场发展,通过这些改革措施扩大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此外,针对小微企业多层次、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可考虑加快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和民营金融服务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这些措施既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也是针对小微企业金融发展的主要举措。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雪春表示,因为现在国家绝大部分银行的资产掌握在国营大型银行中,这类银行的经营模式也不支持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评估和定价。只有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才能扎根于当地,服务当地的企业。因此可考虑建立民营银行来进一步“支小”。
人民品牌网( www.peoplepinpai.com ),是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权威性、及时性、多样性和评论性为特色,在网民中树立起了“人民媒体、大众网站”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