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新增就业超千万的意义,不只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同样也意味着困难期也是调整期,在GDP增速适度放缓的同时,经济的内生动力正在被激发出来。
还是在辽宁工作期间,李克强曾照着记录本给实名登记的“零就业家庭”挨个打电话:“你就业了吗?现在情况怎么样?”直到2014年,当年走访“零就业家庭”的细节仍历历在目,在当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总理动情地表示,“一个家庭如果没有一人就业,真是毫无生气,没有希望。”
今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出笼,其中的一大亮点就是就业好于预期。据披露,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67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预期目标。9月份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这是自2013年6月份以来首次低于5%。这样的数据,让总理难掩喜悦,以至于在10月11日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提前“放料”。
事实上,李克强总理一直以来高度关注就业。有媒体统计,本届政府的前10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通稿中,“就业”一词共出现了150次。最近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分别出现了29次,23次和25次。而“就业为民生之本”、“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是社会的‘稳定器’”。“就业‘稳’,中国经济大的基本面就能‘稳’”……总理在不同场合下讲出的这些“金句”,也早已成为社会共识。
在全球经济经历深刻调整、国内经济面临诸多困难的背景下,就业仍保持了过去三年每年新增超过1300万人的势头,这样的“成绩单”在全球亦属高水平。
这也再度印证了中国经济本身是有弹性、有空间的。困难期也是调整期,在GDP增速适度放缓的同时,经济的内生动力正在被激发出来。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就此表示:“不要低估中国实体经济的韧性和潜力,中国政府正在推进经济走向长期稳定的发展。”
除此之外,就业向好也表明,我们正在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其一,增长放缓,但增速仍很可观,仍是就业增长的基础。今年前三季度仍保持了6.7%的增长,“稳的格局非常明显,而且稳中有好。”其中工业的趋稳态势更加明显。特别是随着经济结构转型的加快,中国经济又在新的层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13年~2015年,中国经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46.1%一路上升至50.5%。
李克强总理此前曾表示,过去,我国GDP每增长1%,就会拉动大约100万人就业。经过这几年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随服务业的加快发展,目前GDP增长1%,能够拉动130万、甚至150万人就业。而根据2015年的经济数据测算,中国GDP每增长1%所带动的就业人数,已经超过了190万人。可以说,充分就业与结构调整非但不矛盾,而是互相促进。
其二,经济增速放缓但就业反而加速增长,也是本届政府?力改革的一大红利。近年来,中央大力推动“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就任总理之初,李克强就曾强调,扩大就业仅靠大企业、国有单位是有限的,必须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多种所有制经济。“要以简政放权促就业,释放就业创业创新活力”。
近年来,新登记市场主体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创业创新也蔚成风气,各种新业态、新路径、新经济层出不穷。这表明,来自政府层面的改革,不仅提高了行政运行的效率,也在极大释放民间创新能力的同时,推动民众就业创业。未来,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化,则这种红利还将持续呈现。
其三,就业增长也与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关。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56.1%,而且,这一进程仍在加快。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固然带来了高房价、污染等“代价”,却也容纳了众多的人口进城就业,并在人口聚集的过程中不断滋生新的人力资源需求,就像滚雪球一样,吸纳更多的人口。
上海交大陆铭教授等人的研究发现,城市发展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城市人口每增加100万人,个人的就业概率平均提高0.66个百分点。中国正在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重要性就更强了。前些年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已经容纳了众多人口的就业,而此后城市仍将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战场。坚定不移地推动“人的城市化”,是未来中国的必由之路。
“我们发展经济,最基本的还是保障就业。有就业就会有收入,老百姓就能实实在在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在去年6月1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谈及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说,就业是老百姓参与经济社会、感知经济冷暖的绝佳管道。
今年前三季度新增就业超千万的意义,不只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更意味着我们已经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接下来的,则是更加坚定地推进政府改革,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激发民间力量,在新旧动能同步发力、城市化高速推进的过程中,实现更好的增长,让就业更容易,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加实实在在的好处。
人民品牌网( www.peoplepinpai.com ),是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权威性、及时性、多样性和评论性为特色,在网民中树立起了“人民媒体、大众网站”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