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温州“跑路”老板的增多,大家对影子银行和高利贷的关注也在逐步升温。我在写博文《投资“信贷”,是耶?非耶?》时,还没有多少人关注这一问题,但现在关注、讨论这一问题的人在急剧增多。比较一致的结论是高利贷将倒逼利率市场化。我认为,由于贷款限额管理的存在,即使利率市场化也仍然解决不了高利贷问题。
一、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是资本逐利的结果
2011年,随着通胀持续走高,银根持续收紧,存款持续负利率,中国金融业的生态正发生深刻变化??越来越多资金游离出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以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实体经济。与此同时,也有很多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在空转。人们普遍把这叫作中国版的“影子银行”。
之所以叫中国版的“影子银行”,是因为与美国影子银行有很大不同。影子银行在美国又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Shadow Banking system),是指房地产贷款被加工成有价证券,交易到资本市场,房地产业传统上由银行系统承担的融资功能逐渐被投资所替代,属于银行的证券化活动。该活动在2007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中渐渐被人们重视。而中国版的影子银行,既包括银行业内不受监管的证券化业务(或银行由表内移到表外的业务),还包括那些脱离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借贷平台,比如委托贷款、信托、小额信贷乃至典当行,也包括“灰色”的民间借贷甚至高利贷。
影子银行之所以在2011年的中国迅猛产生,是由于这一年中国货币政策开始回归常态。虽然现在看来,2011年信贷投放总量与2010年相比并没有减少多少,但由于从年初开始,弥漫于整个社会的资金紧张情绪,让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觉到紧缩的存在。于是社会上产生了大量的“囤钱”族,不断“囤钱”的结果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紧张(参见博文《贷款额度紧张与“囤钱”》)。同时2011年不但通货膨胀率一直高于存款利率,而且股市一路走低,房市持续低迷,闲置资金为了改变存款负利率状态,开始游离出银行,多方寻找更高收益的投资渠道。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资金供需双方自然一拍即合,影子银行由此应运而生。所以说,影子银行的大量诞生有它的客观必然性,它既是资本逐利的结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资金的渴求。
二、高利贷的产生是金融双轨制的产物
与影子银行相伴而生的是高利贷。影子银行发展到一定数量和规模后,在利益驱动下,极容易“挂羊头卖狗肉”,做起高利贷生意。一般而言,高利率的产生是由于社会资金面紧张,资金供应不能满足资金需求。2011年,大量“囤钱”现象的存在,扩大了社会资金需求,加大了整个社会的资金供求缺口,不断加大的缺口导致借贷利率不断上升。借贷利率上升到一定程度,即构成高利贷。虽然目前对高利贷并无统一准确的定义,但高利贷一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个贬义词。一般认为,借贷利率可以适当高于国家银行贷款利率,但不能超过法律规定的最高限度,否则即构成高利贷。高利贷的产生虽然是社会资金供求不平衡的结果,但金融双轨制直接加剧了人们对高利贷的寻租过程。人们也许不会忘记1988年的“抢购”风潮,当时国家对商品价格实行双轨制,一部分商品实行计划内价格,一部分商品实行市场化价格,结果不仅导致商品市场价格飞涨,而且导致社会商品短缺,出现“抢购”风潮,严重损害了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如今体现在金融上尤其贷款上,也是如此。大型国企能以低廉利率从银行获得大笔贷款,中小民企普遍只能通过“影子银行”获得资金,形成金融“双轨制”。从资金价格即利率方面来看,也存在一定的双轨制。一方面,国家对银行贷款利率并未完全放开,人民银行对贷款利率实行下限控制,最高法院对贷款利率有最高四倍解释,实际上就是上限控制。另一方面,在民间借贷市场,利率已完全市场化。这种双轨制的存在,会驱使那些有富余资金者,通过影子银行把资金转借给中小民营企业,并从中获利。这些资金富余者,不仅有民间资金拥有者,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体制内企业。这些企业、机构利用自身优势,从银行获得正常利率的贷款或从资本市场筹集到资金后,通过委托贷款、购买理财产品,或成立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多种方式,经营高利贷。这从有的上市公司利润的一半是依靠投资信贷获得的这一现象可见一斑。不仅如此,有些中小企业也加入到放贷行列,它们一方面是高利贷的借方,另一方面又是高利贷的贷方。据报道,温州“跑路”的许多老板都参与了高利贷。到目前为止,高利贷已接近疯狂阶段,几乎已是全民放贷。
三、影子银行与高利贷的是与非
影子银行与高利贷既是客观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一面。至少它们有效弥补了银行常规渠道信贷投放的不足以及在解决超短期资金急需方面,具有银行不可取代的地位。正是由于这种拾遗补缺的作用,它们不仅让银行不良贷款不会立刻显现出来(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长期处于低位,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影子银行),而且对目前紧缩的银根起到了一个缓冲作用。虽然这种缓冲对监管层面未必是正面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资金紧张局面,让一众即将倒下的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有了一个苟延残喘的机会。但是,它又是一把双刃剑,既是苟延残喘,那就有断气的可能。一旦黎明的曙光并未如期到来,或残喘并未苟延到黎明的到来,它们就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致命稻草。而事实上,压垮这些企业的并不一定是高利贷,而恰恰是高利贷延缓了这些企业的崩塌时间,但一旦崩塌,高利贷就起到了一个叠加作用。所以一般而言,人们都会将这些企业垮倒的罪名记在高利贷身上。
由于影子银行大都存在多头管理,例如典当行、融资租赁受商务部管理,小贷公司受金融办管理,融资担保受金融办、财政局乃至中小企业局管理,因此,它们要么受到的监管没有银行那么严格,要么根本不受监管。监管缺失的影子银行,其超常规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对监管形成事实上的挑战,比如影子银行产生的流动性过多影响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实施效果,或者高利贷影响了社会稳定,都将导致监管部门反过来施以重手整治。而这种整治对影子银行来说,一般都是非常负面甚或沉重的打击。比如非法集资与民间借贷常常界限不分,没事的时候就是合法的民间借贷,出事的时候就是非法集资。所以,只要法律不修改,人们所期盼的民间借贷阳光化就是不可能的。因为民间借贷已与高利贷划上了等号(就有人说民间借贷的大部分都是高利贷)。而整治的结果就是影子银行甚或民间借贷将会受到打压,政府用高利贷的血去祭社会稳定的旗,高利贷成为了影子银行的坟墓,甚至成了民间借贷的坟墓。
四、利率市场化解决不了高利贷问题
面对日益严重的高利贷市场,很多专家学者提出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以解决高利贷危局。也有的学者认为,高利贷危机会倒逼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如果政府和央行也是这么认为,则后者有可能成为现实,即高利贷危机会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但我要说,利率市场化解决不了高利贷危局(但这并不表示我反对利率市场化,相反,利率市场化有助于解决很多深层次问题)。
提出依靠利率市场化,解决高利贷危局的专家、学者认为,由于存在利率双轨制,一方面国企或大企业因其垄断地位,获得了低息资金,另一方面自由市场上的中小企业被迫接受高利息资金,即高利贷。所以,如果消除了利率双轨制,高利贷就不复存在。但我认为,高利贷是金融或贷款双轨制的产物,并非完全是利率双轨制的产物。因为无论是大型国企还是中小民营企业,在一定幅度内,它们所面临的利率空间是一致的,至少在央行规定的利率下限和最高院规定的四倍利率上限内是一致的。拿温州来说,据温州政府披露的信息,8月份,温州民间借贷利率首次突破25%,9月份达到25.44%的阶段性高位,均未突破四倍利率上限。从资金出借方来看,除融资中介机构7月份的出借年利率达39%,超过了四倍上限外,其余一般社会主体间的普通借贷利率20.24%,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20.21%,也都在四倍上限以内。因此,单纯依靠取消利率双轨制,实行自由市场利率,并不能解决高利贷问题。
长期以来,企业存在的资金饥渴症是产生高利贷的病因之一。而对信贷总量实行额度管理和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税收过高是导致其产生资金饥渴症的直接原因。因为,对信贷总量实行额度管理,实际上就把信贷变成了稀缺资源,尤其是这种信贷额度的核定与经济发展需要严重不相匹配时更是如此。我们知道,央行只规定了贷款利率下限,在下限以上,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完全市场化了,但为什么还是解决不了高利贷问题呢?原因在于小企业尤其是微型企业与大企业本就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银行出于风险厌恶的原因,更倾向于把资金投向风险相对较小的国企或大型企业。在经济处于上行周期时,银行信贷额度一般比较宽松,这时银行出于收益考虑会适当照顾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但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银行信贷额度趋紧,小微企业的风险也在加大,这时银行通常会收紧对小微企业的银根。而政府高税收又进一步从小微企业抽血,从而进一步加重了小微企业的资金紧张。如此,迫使这些小微企业不得不把眼光转向高利贷市场,从高利贷市场寻求帮助。
不过利率市场化对解决高利贷问题并非毫无帮助,尤其是存款利率市场化。因为存款利率市场化,有助于解决存款负利率问题,可以帮助存款从民间回流银行,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高利贷降温。
五、取消贷款限额管理和减税将有助于解决高利贷问题
有两个办法可以帮助解决高利贷问题,但不一定是唯一的办法,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但一定是有效的办法。需要注意的是,我在这里并没有说要根治高利贷,是因为如前所述,高利贷有它的一定积极作用,只是要合理引导而已(也许有一天,高利贷这个词只能在词典里寻找,现实中只有与高风险相匹配的高利率贷款而没有高利贷)。
一是彻底取消贷款额度管理。我在博文《贷款额度紧张与“囤钱”》中指出,这个市场本身并不缺钱,今年的信贷投放也并未比去年低多少,高利贷严重泛滥的主因在于从年初开始从上至下造成的资金恐慌情绪。所以,一旦取消贷款额度管理,给市场的信号就是资金会源源不断地供给,也许多用不了多少额度,市场资金价格就会大幅度下降,让投资高利贷的资金不再有超额利润预期,高利贷市场自然就会回归平静。
二是对小微企业减税。减税的直接效应就是减少了从企业的抽血,从而减少了企业对外部资金尤其是高利贷资金的需求,也必将会给高利贷市场降温。(网编 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