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上最高震级的地震,震出史上最强的日元。3月11日日本福岛地震后,日元在外汇市场上短暂下跌,随后便掉头不断走强,尤其是对美元汇率,一周之内创下历史纪录。美元对日元汇率从地震当日的82.8,到3月16日触及80的低点,17日更是一度探至76.25;在西方7国的联合干预下,18日才回升至80上方。
事后各方众说纷纭。把解释经济学发挥到极致的张五常教授,将日元升值归咎于灾后极度恐慌导致日本民众大量提现。大量提现确实存在,日元头寸也确实出现了紧张,但只要没有货币兑换,就难以影响到汇率,况且日本央行在震后接二连三地大量注入流动性。按照张教授的逻辑进一步推演,大量提现的挤提行为会导致货币升值。这既不是现实,也不合逻辑。解释可以有千种,但真相只有一个。
历史不会重复出现,但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无独有偶,此前美元对日元汇率的历史纪录也和地震有关。福岛地震后的第一个交易日,笔者用微博描述了那段历史:“1995年1月17日,日本发生阪神大地震,当日美元对日元汇率为99,到4月19日曾跌破80(探低至79.85),同一时期美元对G10货币的汇率指数从88.3跌至80.8,在此之后美元才开始反弹。”尽管对日元汇率创新高有所预感,但现实到来的如此之快,也让笔者“不可思议”。
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损害受灾国的经济,也损害其货币,所以震后日元走势显得极其反常。然而,对于重复出现的现象,一定有其合理性,不能简单地从异常中寻找答案。在特定背景下,多种平常的因素叠加在一起,是能产生不寻常现象的。
首先是日资回流。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政府和民间在海外都有大量投资,灾后从海外撤资应急是自然反应。撤资就涉及到海外资产抛售,在外汇市场兑换成日元,于是日元短期走强在所难免。在日元走强的那几日,全球股市出现了普跌。过去的数据也显示,阪神地震后确实出现抛售美国国债现象。
其次是“岁末”效应。日本的财务年度截止于3月31日,临近这个日子,一些日本的机构和企业就要把资金调回国内,以应对分红等各项开支。与其他月份相比,从统计上看,的确3月份外汇市场上日元都相对强势些。
再次是美元走弱。弱美元成就了强日元。阪神地震前的1994年,是自广场协议后美元深陷贬值泥潭的第十个年头,可谓风雨飘摇。此次福岛地震之前,美元贬势也从2010年7月开始,并已持续了大半年。
最后是投机炒作。必然中也有偶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上游资充斥,主要货币汇率跌宕起伏,再加上最近一段时间欧债危机、美国QE2、中东北非局势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市场情绪更加脆弱多变。上述交易性因素成为市场炒作的题材,成为引发投机的导火索,是完全可能的。而随波逐流的从众行为导致更大的跨境、跨币种资金流向转变,才有了让人惊叹的日元急速升值。这其中,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
相似但不同,是必然中偶然的结果。1995年阪神地震,适逢美日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美日贸易谈判破裂,引发美元投机性卖盘,美元对日元汇率击穿80的心理底线。当时美国方面甚至扬言,要把美元对日元汇率打到50以下,以逼日本就范。
这次日元创新高,美国的态度截然不同,其他西方国家也没有袖手旁观。西方七国迅速做出反应,18日联合干预外汇市场打压日元升值,这是近10年来的首次。救别人也是救自己。因为震后主要国家资本市场都遭受打击,一旦市场情绪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启示比事后的解释更重要。地震后的日元汇率反常显示出外汇市场的缺陷:汇率的决定往往偏离经济基本面,一些短期非基本面因素助推汇率脱离正常轨道。大国的货币如此,小国的货币更是如此。同样的汇率波动,对外围国家的影响比大国大很多。如果一些大国以汇率作为博弈工具,那就更可怕。无论单个国家还是整个世界,汇率都需要稳定,都需要管理。
未来一段时间国际外汇市场需要高度关注。有迹象表明,日元汇率的短期波动已经造成资金流向的某种长期性逆转。如果这次骤升的不是日元而是美元,情况会怎么样?类似的情形在2008年下半年就发生过,结果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的金融海啸,几乎所有的国家被卷入其中。随着美国经济的逐步好转,QE2的结束,在一些引发市场情绪转折的因素作用下,美元在未来半年内某一时间重新走强是很可能的,资本流动逆转可能会使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丁志杰博客)
人民品牌网( www.peoplepinpai.com ),是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权威性、及时性、多样性和评论性为特色,在网民中树立起了“人民媒体、大众网站”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