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以来,香港股市每天的成交量均保持在700亿港元以上,5月7日,甚至达到1000亿港元。在这背后,据说与海外流入的大量资金有关。
据香港金管局披露,纽约时间5月5日,该局在美国市场一共3次入市抛售港元,总额达112.38亿,以此保护香港的港元于美元的联系汇率。而在5月4日,香港金管局也在美国市场抛售了大约27亿港元。
香港汇盈证券董事谢明光认为,港元与美元的强方保证在7.75港元,如果香港金管局大举入市抛售港元,不断注资入市场,证明目前海外的资金正在积极进入香港市场。一位荷资银行高管告诉理财周报记者,根据该行市场分析,截至5月7日,香港市场大约有2000亿港元的结余。换句话说,这笔资金已相当于香港股市日成交量的2倍以上。
冷石投资执行董事曾凡向理财周报记者分析,大量资金涌入香港,不排除海外基金和投行集体看好中国市场,由于内地的A股市场尚未对所有海外投资者开放,不少大型投行也只能靠有限的QFII额度进行投资。因此,中资股几乎占一半,并且非常开放的香港市场应该能够吸引这些资金。
据高盛此前的研报显示,该行认为,在俄罗斯、巴西、印度和中国这四个新兴市场中,中国经济有可能率先复苏。高盛与摩根士丹利一样,是对香港市场影响最大的两家投行之一。
摩根大通领衔冲入中资蓝筹
某种程度上,高盛的推断正在得到市场印证。据理财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自4月30日起,香港联交所就披露了超过15宗海外投行增持中资蓝筹股申报。而这一数字,还不包括其他小股东在二级市场和场外的增持。根据联交所规定,只有当机构持股比例超过5%时才需要披露。而在场外交易,如果买卖股票不超过这一比例,也无需披露。
2007年8月香港股市大跌时,某机构一夜间透过场外交易减持了约1%的中国铝业(11.22,0.35,3.22%),接手的基金由于内地出台港股直通车政策第二天获利超过1亿港元的传闻至今仍在香港基金圈内流传。
这一次,情形再次有点类似。
4月下旬,香港市场由于突发的甲型H1N1流感而惊恐不安,短短的两个交易日内,恒指就从15900高位直落至14700点,不少香港投资者都怀疑SARS跌市重临。香港金融公司乾坤烛创办人李政平在投资简报中认为,这一突发事件确实影响了他对市场的判断。错过了最好的建仓机会。
不过,以摩根大通为首的海外投行,却抓住了这一天赐良机,大举吸纳中资蓝筹。
据联交所披露,4月30日,摩根大通购入1020万股中煤能源(10.62,-0.59,-5.26%)H股(01898.HK),如果以均价6.80港元计算,当天摩根大通约耗资7000万港元。
无独有偶,当天,摩根大通除了增持中煤能源外,还增持了中国国航(6.54,-0.36,-5.22%)H股(00753.HK)920万股,持股比例从4.94%上升至5.15%。如以均价3.7港元计算,摩根大通耗资约3400万港元。
在之后的几天里,摩根大通一鼓作气,又增持了中海集运(4.11,-0.14,-3.29%)H股(02866.HK)810万股,耗资约1700万港元。
瑞银也不甘示弱,继摩根大通增持中煤能源后,5月4日,该行也买入中煤能源578万股,约耗资4000万港元。在中海集运的增持力度上,瑞银甚至比摩根大通更大,5月4日,瑞银增持了1168万股,耗资约2300万港元。
“实际上,敏锐的投资者也许能发现近期海外投行增持个股的不同之处。”曾凡说,“那就是海外投行热衷于选择大盘蓝筹。”
前文所述的中海集运、中国国航和中煤能源都是恒生国企指数的成分股。“这与过去投行也投资诸如哈尔滨动力、昆明机床甚至仪征化纤这样的中小盘股截然不同。”
曾凡认为,此次海外投行的建仓行为有可能部分属于被动式建仓,一部分是来自客户的压力,一部分是来自同行的压力。不过,被动式的建仓不可能出现前期那样的大手笔。
4月中旬,摩根大通曾一次斥资10亿港元购入工商银行(4.31,-0.05,-1.15%),而另一家投行也斥资3亿港元购入招商银行(16.96,-0.33,-1.91%)。
部分投行和大股东乘机减持
不过,在一些投行增持的同时,也有部分投行减持。
人民品牌网( www.peoplepinpai.com ),是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权威性、及时性、多样性和评论性为特色,在网民中树立起了“人民媒体、大众网站”的形象。